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

認識布農族


台灣原住民族當中,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,是以「八部合音」聞名於世的布農族。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─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(祈禱小米豐收歌)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。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,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,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、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,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。每年十一~十二月之間,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,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,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,一起合唱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。族人相信,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,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。因此,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。歌聲一開始,其實只有四部合音,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,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,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。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。
布農族人的傳統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式的農業為主,主食為主要農作物的小米、玉米、甘薯等等,遇有重要祭儀與場合時吃的較為豐盛,平時則是很少吃副食。目前飲食習慣己轉變,多半以稻米、地瓜為主食。最重要的副食為採集所得的野菜、蕈類,其中樹豆可以說是布農人最重要的副食之一。樹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外表為黃色,與豬肉排骨同煮皆可,樹豆湯是布農族人最常食用的湯。
布農族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。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,布農族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。例如李花盛開時,適合播種小米;月缺時適合驅蟲、除草;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。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民族。(一) 渾然天成的和音: (二) 沒有頭目,以家族長老為首的社會組織:除了一年一度的射耳祭及爭戰以外,布農人的社會運作大體以家族為一個完整的單位,兩家族的長老又是事務的決策者,在家族中的地位頗受人尊崇。(三) 合奏的樂器演奏方式:布農族不僅保存了多樣的傳統樂器演奏,不同樂器或相同樂器合奏也時有耳聞。(四) 富象徵意義的生活態度:月圓-豐收的意象。月缺-消失的象徵(除蟲、除草)。打陀螺-小米快速生長的含義。盪鞦韆-小米長得與鞦韆一樣高。(五) 小米的擬人化:小米有靈魂、有五官、可移動,因此對它特別敬重。亦有父粟與子粟之分。父粟有五個耳朵,管理子粟的成長。(粟:小米)

1 則留言: